顯示具有 圖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圖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演講紀錄:為什麼 Claire 會延畢?從政治學術理論與 g0v 參與經驗檢視黑客社群開源協作式的公民參與 @ g0v summit 2018

第一次跟家華和婷宇合體(?)最近跟政治所的特別有緣份啊...
希望將來不至於淪為她們的學妹(抖)
攝影 by 東霖

今年 g0v summit 被婷宇拎著一起投稿,原本想偷懶把時間成本控到最低,結果因為和共同作者話太投機,投入比預期多出數倍的時間,差點 delay 到工作 😱 意外的驚喜是議程組非常睿智地邀請家華當我們這軌的主持人,她直到演講前兩天才終於答應,拉了分軌群組後,在家華引導下,跟 Kobe、八六整個聊開,演講結束後過了兩天,主持人自己忍不住在群組裡面說,為什麼我們這一軌一直好像停不下來 XD ...

總之,這幾天在分軌群組內收穫豐富,結果出乎意料地好,感謝 ipa 堅忍不拔地辦了大會,讓我們這軌的成員有機會湊在一起 LOL

這次 slido 的考題,現場先挑了票數最高的回答,原本想說會後來好好做剩下的題目,順便解釋為何我略過數位政委的那一題,但連續幾天跟夢醒軌群組 brainstorming 下來,墨水幾乎用光,所以還是改天好了... 反正根據群組內討論的狀況,我想再過一陣子,這些題目應該都會有比現在更好的答案可以交卷 :3

2018年1月19日 星期五

演講紀錄:Debater 辯論家~網路筆戰大亂鬥 + 同名主題曲 @ COSCUP 2016


前年的事了。原本打算等 COSCUP 錄影出來之後寫這篇,但影片一直沒出現,應該是蒸發了 QQ 好在我是背稿型講者,講稿都在上面這份 gslides 的 speaker notes 裡面,按上面預覽框底部的齒輪圖示然後選 open speaker notes,就可以看到講稿了。

對開發類似產品的人來說,整份簡報裡,比較有用的大概就這幾張吧: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成果發表:GW2 Tangled Depths 捷運地圖 & 超懶人 Hero Points Run 路線教學影片

The metro system of Tangled Depths - hero points run

上個月 Guild Wars 2 第二份資料片 Path of Fire 上線,為了解鎖新職業拿 hero points 的時候,發現 PoF 地圖的 HP 幾乎都要打怪,還是 HoT 的 HP 比較好拿。但 HoT 拿到第三張 Tangled Depths 時很吐血,因為地形實在太變態,不是頂天的山壁,就是蜿蜒的地洞,地洞裡的怪又多又密,走沒幾步就死在半路。雖然我都是看 Dulfy 的攻略照表操課,但還是覺得很難,難到觸發了我的資訊整理強迫症~~~

所以就有上面這張圖啦 www

過去一直對 TD 望之卻步,網路上也一堆人說這張地圖超難逛。但這次仔細研究後才領悟到,正常的路之所以很很難走,其實是在暗示玩家去尋找隱藏捷徑。而且這些清幽的隱藏捷徑,可以輕鬆地串在一起,變成完整的捷運路網。

簡單來說,TD 的交通網就跟台中市區一樣,以 ley-line confluence(類似台中車站)為中心向外輻射,然後輻射線之間以地洞和水道(類似台中的環狀幹道)相連。走正常地面路線的話,從 TD 起點(類似台中都會公園位置)到其他任一個傳點,都要經過非常多波折,但靠水道跟地洞,就可以無痛開完整張地圖的傳點或者拿完 HP。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Blulu 量表(x) 模型(o) Gamma 版常見問答集(二)量表能否套用在技術社群的治理上?


同樣是臉書 comment 複製貼上~

問題:


最近 CodeTengu 碼天狗 issue 99 中提到了社群發展的困境「是結婚的結婚生小孩的生小孩出國的出國開公司的開公司」... 關於技術社群的治理與發展模式,Blulu 也可以套用嗎?

回答:


技術社群的治理跟國家的治理,最根本性的差異,在於強制性。在技術社群裡面,做選擇的門檻是很低的,大家合則來不合則去,可以參與,可以不參與,可以換個社群參與,違反社群守則頂多被公幹,臉皮厚一點人家也拿你沒輒。但在國家裡面,做選擇的門檻(搬家、換國籍)很高不用說,且無法選擇不參與,因為國家有對你採取暴力的權力,當你的不參與(不繳稅、不登記公司... etc.)或我行我素違反了國家法律,會有警察上門來抓人、會被關、會被罰錢、或者更嚴重的時候會被合法地殺死。


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

Blulu 量表(x) 模型(o) Gamma 版常見問答集(一)生命力新聞採訪共筆

Blulu 量表家族的官網簡介,非常令人看不懂,但我有在反省

三個月前 Blulu Gamma 演講 完,兩位生命力新聞的優秀記者王林曄、張然提出了好幾個一針見血的問題,當時我把回答先寫在共筆上,但想說顧一下情面沒有公開發表。結果這段時間有人問我問題的時候,常要私下塞共筆連結給人家,實在有點麻煩 :Q

現在既然鋒頭過了,應該不太會拉到仇恨(?)就把共筆內容貼出來,給對開放政府和公民參與有興趣的人參考。由於裡面有不少個人主觀看法,因此本文採用 CC BY-ND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授權。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演講紀錄: Blulu Gamma @ 民主深化在台灣

演講錄影:

投影片:

上禮拜 Blulu 量表 Gamma 版釋出,這一個多月來寫歌做動畫寫網站做印務,堪稱用盡畢生雜學(編輯者 梗 XD)抱著一種做完這次就要告別公民運動的心態在投入。原本好不容易講完,想說要來準備找 F2E 工作了,結果五天過去,講稿的校對跟翻譯才弄到第 87 張投影片(總共 149 張),官網還沒更新,電動也還沒打 QQ ...

2016年11月1日 星期二

演講紀錄:Blupa 跨界量表 + 同名主題曲 @ g0v summit 2016

今年中在 g0v summit 跟 ipa 一起開發的講題,定神一算,其實也才五個月前的事情而已,但因為中間隔一個轉捩點,現在的生活重心和當時已截然不同,回頭補寫演講文,竟然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XD

成果是這支影片,總共 30 分鐘,ipa 講上半場,我講下半場:


G0V Summit Day 1 R0 活動共筆
上半場【Blupa 概念篇】投影片與講稿 / ipa
下半場【Blupa 案例篇】投影片與講稿 / ETBlue

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圖解:如何準備令我感到毫無概念的教學課程

(剪輯自 Google Plus)



所謂的教學課程就是... ○○學 的範疇中 和我有交集的部份 的背景資料 的系統性知識 的戲劇性傳達手法 的實況表演!

總共有六個步驟(握拳)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圖解:物件=資料+方法
illustration: object = data + method


學習一套程式語言,要學到融會貫通的地步,才能夠真正幫上自己的忙,然而,真要到那個地步,是非常花時間的。對於我這種利用閒暇自學程式設計的業餘人士來說,學習之餘,必須兼顧目前的工作,時間很有限。於是,到底要把時間投資在哪一套程式語言上面,就變成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剛開始的時候,我看 O'Reilly 的 Head First Programming ,這本書是以 Python 做為範例而撰寫的,加上我自己又是 Google fan,因此,自然很先入為主的變成了 Python 小信徒。不過,身為一個很懶人的電腦使用者,難免會覺得寫 Python 好像有點煩,有點不夠懶,總覺得似乎該讓電腦代勞更多事情才對。

中間,去參加了中研院自由軟體鑄造場所舉辦的工作坊(課程幾乎都是免費的喔),整整兩天的 Python 教學課程,講師是跟我一樣從第三類組轉行的前輩 XD 結果,上完課沒多久,前輩就從 Python 陣營跳槽去 Ruby 陣營了,囧。

於是我就跟著開始接觸 Ruby 。

似乎許多人跟我一樣,在 Ruby 跟 Python 之間搖來擺去,隨便就可以 Google 到一堆 Ruby 跟 Python 的比較文章,然而,大多是兩派各說各話的情況。最後,看到這一篇 What Programming Language to Learn (Next) ,才真正下定決心把時間投資在 Ruby 上。

簡單的說,對於程式設計新手而言,往 web 方向走的話,就是 Ruby (因為之後可以學 Rails),不然就是 Python。

圖解:如何翻譯連自己都看不懂的技術文件
Illustration: how I translate tech documents that I do not understand


翻譯 Rails Guide 的任務,終於完成兩篇了,第一篇的時候,翻譯的焦頭爛額,綁手綁腳,還花很多時間拷問 ihower XD 後來發現,其實是因為自己不懂許多程式設計的基礎詞彙,才會翻譯的那麼笨拙。於是,翻譯第二篇的時候,先看了 Ruby 跟 SQL 的書,一切就變的順很多,以前要推敲斟酌許久的原文,變的可以輕易理解了,許多專業詞彙,都不需要查字典了,於是翻譯工作也跟著行雲流水了起來。

話說,身為業餘人士,我有種「不做到專業的60分會死」的病。所以,為了確認我有沒有做到專業譯者的60分,特地跑去書店,想要找翻譯SOP或是翻譯教學的書,結果,這類的書似乎非常冷門,數量稀少屈指可數,而且還都是好幾年前的、用細明體跟超醜的排版所印製的古書。

雖然沒有買下,不過,還是在書店看了一會兒,確認「原來大家也都是這樣啊」之後,就心滿意足的回家,然後做了這張圖解 XD

圖片內的文字如下:

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圖解:三種方式,在Acer桌機上安裝Ubuntu – Windows雙系統
Illustration: how I install Ubuntu-Windows dual boot system on my Acer desktop

-- 2011-01-31 更新:增加為 9張圖片
-- 2011-03-08 更正錯誤:「真.雙系統」的 Ubuntu 是可以直接存取 C 槽(sda2)的!

在 Windows 桌機上,安裝 Ubuntu - Windows 雙系統的方式,有三種可以選擇:
  1. 虛擬雙系統:
    在 Windows 裡面安裝虛擬軟體 Virtualbox,然後在 Virtualbox 所設定的虛擬機器中,安裝 Ubuntu。
    每次開機時,要先開 Windows,再開 Virtualbox,最後才是虛擬的 Ubuntu。
  2. 偽.雙系統:
    在 Windows 裡面安裝雙開機軟體 Wubi,將 Ubuntu 當作 Windows 中的一個程式來執行。
    每次開機時,可以選擇要進入 Windows 或是 Ubuntu。(Windows 開機選單)
  3. 真.雙系統:
    在 Windows 裡面將 C 槽切割,撥出兩個分割區域,獨立安裝 Ubuntu。
    每次開機時,也是可以選擇要進入 Windows 或是 Ubuntu。(GRUB 開機選單)

第一種方式,適合「沒有碰過 Linux,想要先嘗試看看合不合用」的人。它完全不會影響到原本的 Windows 作業系統,只是多安裝了一個虛擬器軟體而已。

實際上的作法,請參考重灌狂人的這篇文章:「[下載] VirtualBox v4.0.2(繁體中文版)虛擬電腦,練重灌、測軟體、玩病毒,不怕搞壞電腦!」跟這篇台中市教師線上學習網中的yunol的文章:「Windows下安裝VirtualBox(Ubuntu 10.10)


第二種方式,適合「很常用 Ubuntu,覺得用 Virtualbox 的話,每次都要多一道步驟才能開機很麻煩」的人。它也是完全不會影響到原本的 Windows 系統,只是開機的時候多了一個選單可以選,預設是 Windows,十秒內不做選擇的話,就進入預設系統。

實際上的作法,請參考 Ubuntu 官方網站 http://www.ubuntu.com/desktop/get-ubuntu/windows-installer 或者我之前寫的步驟紀錄:「-步驟-安裝 Ubuntu Lucid 桌機版,使用 Acer M7720 桌上型電腦與 D-Link DWA-140 無線網路卡


第三種方式,適合「e04,Windows 又暈倒要重灌了,害我的 Wubi Ubuntu 也他馬的要跟著重灌」的人。它會把硬碟 C 槽切成三塊,第一塊是原本的 Windows 系統,第二和第三塊是給 Ubuntu 的獨立磁區。有了獨立磁區,不管 Windows 重灌幾次,都不會拖累到 Ubuntu。

實際上的作法,有點複雜,會再另外撰文詳述。今天,則是先把我嘗試過的這三種安裝方式的原理,做成圖解筆記。


最早開始碰 open source的東西,是在 Windows 底下安裝文書軟體 OpenOffice ,那時候僅僅使用文書軟體,就戰戰兢兢的,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好笑。後來,對開源碼的世界愈來越熟悉,就發現 Ubuntu 這套 Linux 作業系統,有越來越火紅的趨勢,讓我不禁好奇了起來。至於,讓我開始在桌機上裝 Ubuntu 的契機,則是 Windows 本身 ---- 我新買的桌機,擁有 Core i7 處理器 + 9G 記憶體 + 最新穎的 Windows 7 作業系統,如此完美的規格之下,電腦卻三不五時當機,開機超過一個小時左右,就會開始秀斗,然後在關機的時候當在關機畫面... 囧。為了確認到底是硬體問題還是作業系統問題,試著用 Virtualbox  裝 Ubuntu 跑跑看,沒想到,就這樣不知不覺的就用上癮了。

至於 Windows 7 當機的問題,尤其是開機一段時間後當機,據說通常是常駐程式衝突所造成的,而最常衝突的常駐程式,大概就是防毒軟體了。一般會建議用安全模式開機,再把 Windows 服務一項一項打開,看看開到誰的時候會出問題。最後,我還是沒有仔細去找到底是誰跟誰相衝,不過問題還是暫時解決了,解決方式是,我把 Windows 7 當成繪圖專用系統,只裝 Adobe 、輸入法、Wacom 數位板驅動程式、WD MyBook 備份軟體,至於防毒軟體,則是統統不裝,安全性的話,就是上網時不做搜尋,只連到少數幾個 Google 網站這樣。

不過,要做到目前這樣,把 Windows 7 和平時使用的 Ubuntu 完全隔離開來,就不能使用「虛擬雙系統」或是「偽.雙系統」的安裝方式,而必須採用「真.雙系統」的作法,徹底的把兩個作業系統安裝在獨立的磁碟分割區才行。

至於,這三種安裝方式之間,究竟有什麼不同呢?


圖解:我如何在Acer桌機上安裝Ubuntu – Windows雙系統

Illustration: how I install Ubuntu-Windows dual boot system on my Acer desktop

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圖解:我如何在 Facebook, Plurk, Twitter 中抉擇 - 在網誌與社群網站、創造與分享、成就感與歸屬感之間
illustration: how i choose between Facebook, Plurk, Twitter, and those web 2.0 services

-- 2011-01-21 更新:加入每張圖的詳細解說 --

身為平凡的使用者,微網誌啦,社交網站啦,這些號稱 web 2.0 或 web 3.0 的東西,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有點相似,又有點不相似的諸多功能,實在令人暈頭轉向。

更麻煩的是,想追蹤的人之中,有的人只用 Twitter,有的人只用 Facebook,有的人只用 Plurk,有的人什麼都不用只寫 Blog。有時候,有人用了兩種以上的社交網站,然後設定同步,這樣就會在兩邊看到重複的訊息,但是因為底下的回應不相通,所以若是重要的追蹤對象的話,也不好直接省略某一邊。

雖然有像電腦玩物這篇文章所介紹的「TweetDeck 給你更寬廣的 Twitter 視野,足以取代 Twhirl 的客戶端」所介紹的整合性質的軟體,但是,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盡可能不在電腦上多裝什麼外掛性質的東西。總之,這個問題對我來說還是沒有解。

不過,即使沒有完美作法,還是得訂出一個暫時作法,為此,用我習慣的圖解方式,整理這幾個網路 2.0 或 3.0 服務的性質,並且把自己目前的作法記錄下來。


圖一:網路2.0服務該選哪一道?Blogger | Twitter | Plurk | Facebook 的特性
choosing web 2.0 services between Blogger, Twitter, Plurk, and Facebook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圖解:利用網址分辨 Blogger 沒有告訴你的 pageType 定義
Blogger pageType definition illustration, index / archive / item / static_page

Blogger 的 pageType 原本只有 item, index, archive 三種,近一兩年加入新功能「固定頁面 static page」之後,又多了 static_page 的 pageType。但是,官方說明文件裡,不僅沒有把 static_page 補充上去,連原本三種 pageType 的定義到底是什麼,都沒有加以說明,只是單純的把它們列舉出來 orz

在這次網誌改版的過程中,就被 pageType 給困擾了一番,後來,拜了 Google 才發現,其實大家都很困擾!所以也把它做成圖解筆記,節省各位 Blogger 愛用者的時間。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圖解:Blogger 系統標籤的語法,控制要呈現哪些內容
Blogger tags illustration: data, b:if, b:else, b:loop

我的 Blogger 網誌改版作業,終於完成了,把自己提出的需求實作出來,感覺真棒 XD

延續上一篇 圖解:網頁設計之 Blogger 新樣板系統的html頁面結構 ,這次,針對 Blogger 系統專屬的語法,也做了圖解筆記。

樣板的 html 部份,主要是控制整個網誌的版面外觀,而 Blogger 的系統標籤,如 data: b:if b:else b:loop 等語法,則是控制從 Blogger 資料庫中提取出來的、實際上的網誌內容。

語法的圖解如下: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圖解:Blogger 新樣板系統的 html 頁面結構
Blogger new template html structure illustration

-- 2010-12-31 更新:增加第 4 頁描述 includable 的細節 --
-- 2011-01-11 更新:增加第 9 , 10 , 11 頁描述程式碼擺放位置的規則 --

-- 2011-01-23 更新:修改第 11 頁的錯誤,系統標籤可以放在 section 之外 --


Blogger 系統的新式樣板,已經推出一陣子了。由於,Blogger 的舊樣板有許多內建功能無法使用,像是在文章的尾巴加入意見調查工具、分享按鈕,或是我現在最頭大的「繼續閱讀」功能。原本,只要寫文章時插入 jump break 就可以了,但是我的網誌,插入 jump break 後沒有「繼續閱讀」的連結可以按... 總之,不知道是因為她原本就不支援,還是被我自訂亂改才不能用,我想,這是一個徵兆,暗示我該朝著新的 template 前進了 XD

新的 template 雖然有許多漂亮的現成樣板,不過,還是不太符合我的需求。

1.我希望 header 的圖片,可以在首頁時用大圖,內頁時用小圖,這不過份吧?在一般的網站很常見吧?

2.還有,希望在瀏覽網誌文章的時候,只顯示右側的 sidebar,然後在右 sidebar 裡面放一些標籤雲、最新文章、最新回應等,跟「內容」有關的東西。讀者想看內容的時候,就讓她專心的看內容,這很合理吧?

3.然後希望在瀏覽 page 的時候,只顯示左側 sidebar,裡面是一些 page 清單、關於我、以及跟我有關的外部連結等,跟「作者我」有關的東西,右側的 sidebar 則隱藏或變成小圖示。讀者想了解我的時候,就讓她專心了解我,這也很合理吧?

4.還有在首頁的時候,左右的 sidebar 都同時顯示,中間的文章內容則變成摘要,且字變小。因為首頁是一整個網站的 snapshot,讓人家快速瞄一眼就可以看光光,這個要求不過份吧?

於是,就在這些合理的自我要求下,只好開始努力的研究 Blogger 的 template。

Blogger 可謂我的 CSS 啟蒙導師,剛開始,在那落落長的樣板 html 中,只能挑少許看得懂的部份去更動,後來,當然是越來越得心應手,不過也僅限於 html 跟 CSS ,至於那些<b:section>裡面的東西,看起來還是很恐怖。

不過,喔呵呵,現在的我,已經不是以前的我了!自從今年初開始碰程式設計以後,面對任何的外星文字都感到信心倍增!而且不知道什麼時候(我想就是更新樣板系統以後),Google Blogger 的官方說明文件變得這麼完整了,幾乎要什麼設定都有詳細的說明。於是,就一邊看著文件,一邊用自己慣用的圖解方式做起筆記。

以下的圖解,都是用 OpenOffice.org (或許現在應該改用 LibreOffice 啦) Draw 製作的,圖片裡,把許多官方說明文件的內容翻譯上去,想知道更多的話可以查閱圖片下方的 reference 網址。為了方便搜尋,在文章的最下面,把圖片中的文字剪貼上來。

嗯,雖然看起來不怎麼樣,前前後後花了十六個小時才做完的唷 XD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圖解:商務企劃之 SWOT 到底是蝦密,又,SWOT 怎麼變成 Strategy

為什麼會有這張圖呢?這要提到,之前我很欣賞的 Adam Chou (周碩倫)老師,在這一梯次 WBSA 的課程中,擔任小組簡報的評審。Adam 老師很龜毛,當天評審完,覺得這樣不夠,還在 facebook 的班板上面,把每一組的評語跟建議一則一則的貼上去... 然後對(其實不見得聽得進去的)同學們諄諄教誨,真~是太讓人感動了!

圖解:商務企劃之企劃小抄
business plan cheat sheets - using openoffice.org draw

企劃要做的事情很龐雜,所以我把四處收集到的東西,做成了小抄懶人包,格子小小的,主要是用來分配找資料的工作啦,或者是做完可以在上面打勾勾,這樣可以檢查一下是否有漏掉什麼東西沒想到。用不到的格子可以直接打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