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片:
上禮拜 Blulu 量表 Gamma 版釋出,這一個多月來寫歌做動畫寫網站做印務,堪稱用盡畢生雜學(編輯者 梗 XD)抱著一種做完這次就要告別公民運動的心態在投入。原本好不容易講完,想說要來準備找 F2E 工作了,結果五天過去,講稿的校對跟翻譯才弄到第 87 張投影片(總共 149 張),官網還沒更新,電動也還沒打 QQ ...
腦波弱之公親變事主
自從 轉捩點 後就進入隱居狀態,往程式之路衝刺。前兩個月家華來找我的時候,第一時間內心 OS 是「欸這種事情跟我無關了吧...」但還是決定先聊一下,釐清問題以利轉診。結果最後就變成答應要講了囧。
為了避免講到重複或太不相干的,開始關心家華以及同場其他講者還有相關圈子的動態,然後發現不少人臉書充滿莫名的悲憤 XD 第一個很欠揍的念頭是:這些搞倡議的也太激進了,原本就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走一步算一步都是前進,現階段就算不夠好,也不用氣成這樣吧... (被拖走)
私下瞭解以後,倒是開始覺得有趣了。整件事情宛如巨大迷宮,大家各自抱著不同的盲點前進,這種毛線球般的謎團總是讓我整理癖發作,結果,原本只預定講技術中立主義,後來卻膨脹成開放政府大幹八圖解全集 XD
令人好奇的開放政府憤怒點
簡單來說,一切問題的癥結在於表裡不一。
政策內容的表裏不一投影片裡有解釋,這無可厚非,畢竟簡單的跟容易看得到的事情,總是會先被做掉,既然已經抓出表與裏,將來就是鼓吹政府跟民間一起關心裏的部分。但讓這些倡議者悲憤的,則是公關與事實的表裏不一。其實到這層次,已經跟開不開放無關,任何議題、任何政治人物,對國內外媒體講得好棒棒,結果真的追究起來又東切割西閃躲的唸經打太極,公關做過頭,都一樣會產生激怒人的效果。
很久以前看到有人討論如何整合第三勢力,當時半開玩笑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派一個厚臉皮的傢伙去激怒他們所有人。現在的開放政府界,搞不好有機會透過這機制做到某種程度的跨界整合(欸)... 從這個角度來看,政治人物的表裏不一大概也可以勉強算是有建設性的吧 w
那要怎麼做,才能讓悲憤成功轉換成建設,而不是原地打結呢?這時候就該翻譯工具人出場啦!我沒有倡議者們的學養跟視野,但有的是多年來科學繪圖獨立接案所累積的各種 know how,用來做資訊呈現再適合不過,反正我也不會別的,只會這個 :Q
做完最大的貢獻,大概就是讓一些人終於 認清事實 發現自己期待錯人了。其實光暈效應的磚塊圖、跟專案分工的鋼彈圖,都是做給倡議者看的。民間對開放政府政策的期待,是希望有願景、有藍圖、可以落實。但願景要靠頭,藍圖要靠脖子,落實要靠身體,這些事情找手來做無非緣木求魚。隔行如隔山,鋼彈手不管再怎麼優秀,還是鋼彈手。雇用手,卻怪他不會做頭跟脖子跟身體的事情,這是慣老闆的行為啊!
盲點找到了。那迷宮的出口在哪裡呢?
開放政府的下一個小小步
前年在 三一八週年晚會 時就忍不住抱怨當國家的老闆好累,想偷懶嘛,又會死得很慘,但也別無選擇就是了(聳肩)。當員工表現的不如預期,身為老闆,該負責指點方向。所以我一直覺得,民間期待的開放政府的願景跟藍圖,在這百廢待舉的現狀下,可能終究還是得靠自己來產生。
當前開放政府的各種定義中,最大公因數無非是加強政府的 I/O,也就是參與(input)跟透明(output)。與前者對應的議題社群是公民參與界,與後者對應的議題社群則是開放資料界。在這民主轉型的關卡,或許正是這兩個社群合體的契機也說不定?個人是很期待在這一波《 民主深化在臺灣?!系列講座&研討會 》過後,可以看到這兩個圈子裡面有人聯手做開放政府的倡議,順便矯正政治人物在這議題上吹噓過頭的問題 w
嗯,不過不知道這些議題工作者花這麼多時間精力在上面以後,能靠什麼為生就是了,我是走李安模式(喂)當一根靠老公養的廢柴,所以有時間做這些,但也不可能一直這樣下去(遠目)
和公民運動暫別
接下來呢?根據最近三年來每年做一套量表的規律,可能明年再回來看看家華的憤怒點在哪吧 XD 這一兩週結案後,接下來要繼續寫 React 作品以及找 F2E 工作了。中間也有稍微想過 Blulu 是否可能作為一個產品來經營獲利,但馬上想起自己的吉普賽性格,完全不是可以長期經營產品的人 :Q 最適合我的,大概就是繼續到處亂入,把所見所聞畫成圖、寫成歌、編成舞,當個漂泊不羈的吟遊詩人吧 :3
最後,希望等我的 勞基法掃描器 做到可以當作品集的時候,想去的地方還有 junior 的缺... (合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