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逃避寫測試,所以不知不覺就開了新分支(喂)... 這次的題目是 open data 結合審議的小實驗,拿
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 的資料當白老鼠,想說親自從上游的資料內容產生、到下游的衍生應用開發整個生產鏈走一遍,感受一下 open data 從理論到實做中間可能遇到什麼瓶頸。
結果就是這個簡單的小網頁《
司改國是 2017 - 提案闖天關》,把歷次會議中所有的提案整理成結構化資料後,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看能不能方便委員們追蹤(a.k.a. 找出哪些提案被搓掉 XD)
 |
原本叫「議題履歷」,但「提案闖天關」應該比較好記 XD |
前陣子
開放政府圈業力引爆 後,吟遊詩人我側面觀察這議題,感覺開放資料的推動大概有兩種門檻。第一種門檻是議題本身太抽象、不好理解,不理解就無從評判政策好壞,於是政治人物只要堆砌關鍵字,就可以輕鬆唬爛過去。第二種門檻是目前可以參考的案例似乎不太夠,即使有心想做,可能也很難想像具體來說該怎麼開始做,或者做完到底對人類世界有什麼幫助。
這個月初
北市資訊局長在 COSCUP 分享他們的開源計畫,從
演講的內容 看來,政府的程式碼開源這件事情,目前處於從無到有、開疆拓土的階段,
講者會後提到 現階段需要的是「累積成功案例」——開放資料看起來也剛好處在類似的情況。這種時候,如果能做一些具體的、從上游資料產生到下游應用開發的完整案例,也許就可以幫助其他人理解「如果做好 data,那可以產生什麼應用」或者「要看到這樣的應用產生,必須先怎樣做 data」,同時也可以慢慢累積實做經驗,讓有心想做的人瞭解「所以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