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逃坑日記

做決定前,需要收集背景資訊,這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下意識的。

下意識收集的資訊,讓人在做決定時有股強烈的感覺應該要如何,當下卻說不出理由,但過一陣子,就有機會把它們挖到意識層面來分析。分析後,可能會發現當初是資訊太過片面產生的錯覺,或者,也可能會發現當初的感覺,其實背後有個不曾被指明的重要環節。

我一直在觀察自己的逃坑行為。


N 年前幫朋友做某專案的企畫,第一期做完以後,第二第三期就完全沒興趣。可能不覺得自己是那個產業的人吧,加上當時有接案工作,而且練習企畫的慾望已經滿足,因此參與的動力就大幅降低了。產業旅遊期間有幾個專案都像這樣,有時周遭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我突然對同一個主題失去興趣,但我卻覺得很自然,大概是從一開始就只打算當個旅客,去逛逛大觀園練練功,不想有進一步的牽連。

g0v 的動民主專案則是另一種逃坑。原以為自己會在這領域一直深耕下去,最後,卻發現原本預期的純軟體的解決方法是行不通的,真要做的話就得脫離軟體開發的領域,變成跟我的興趣完全不合;加上網路公民參與已經被炒熱,原本促使我跳坑的那股民主危機感,也隨著減弱許多,就覺得該結案了。

有些逃坑是可預期的,像產業旅遊期間的商業合作專案,合約結束後理論上原本就兩不相干。有些則是意料不到的,像是動民主,一邊摸索一邊前進,只有抵達時才會發現終點。後者這種意料不到的逃坑,通常首先是有種不想做下去的感覺,接著短期內可以找出第一層原因。但類似的模式重複幾次以後,開始疑惑,是什麼東西造成這些類似的逃坑模式?不喜歡的事情很多,只喜歡一下下的事情也不少,那真正想要長遠做下去的事情是什麼?

歸納一下,會讓我跳坑的因素包括:我想練功、事情沒人做、對方看起來很可憐、鬼島要沈了。會讓我逃坑的因素則有:我練功完成了、有一堆人來幫忙了、警報解除了。

可以確定的是,我喜歡練功,因為想變強。只有變強,才能實做自己的想法。還有,我想看不同的風景,而有些風景,唯有變強後才看得到。其次是我的個人信仰裡有個至今未被打破的定律:世界上大多數人與人間的問題,都是變強可以解決的。

另一件確定的事情是,我喜歡人少的地方。主要是因為我不想花太多時間在跟人溝通。如果身邊的人同步率很高,那組隊打怪當然是很快樂的體驗,反之,如果同步率不高,而且我想的跟別人不一樣,那就要說服別人或者被別人說服,才能繼續一起組隊下去。別人能說服我固然很好,但機率不高,畢竟我在意的事情對別人來說常常是不重要的。我自己也不喜歡說服別人,因為我一直認為每個人的想法是自己獨立思考的成果,想法剛好一樣就在一起,不一樣就不用勉強,各自表述過後,合則來不合則去,沒必要為了互相束縛而改變彼此。總之,因為不喜歡花時間跟人溝通,讓我變得比較喜歡人少的地方。

嗯還有,我喜歡軟體開發,因為我喜歡跟電腦相處。過程中如果需要跟人溝通,只要不是擔任那些必須面對麻瓜的職務,通常也是阿宅間的高同步率的溝通。但會有這種感覺,可能是因為我在這領域很菜的緣故,菜鳥我覺得很快樂的同時,周遭的老鳥們可能覺得很痛苦吧 XD

先前有個莫名其妙的症頭,就是如果覺得對方很可憐的話,就會忍不住跳坑,吃過幾次教訓後,現在有收斂一點了。畢竟,人會可憐往往有其深層的系統性的原因,如果出手一兩次以後,問題沒有解決,那就表示不是自己插得了手的事情,社工也不是我的興趣所在,再繼續下去,只是浪費時間而已,反而使自己錯過更重要的事情。總之,現在已經不太會受到同情心影響而跳坑了。

最後,自己生存的地方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候,我也會想辦法找坑來跳,例如台灣快被殖民者賣給敵國的時候,我就會用力地參與各種 g0v 專案來發洩心中的憤怒。不過危機一旦解除,跳坑動力也會跟著降低。

好吧總結起來,算是有找到幾個固定的長期傾向:

  • 待在人少的地方
  • 待在周遭人跟自己同步率高的地方
  • 可以一直變強
  • 可以自己做東西
  • 可以跟電腦黏在一起
  • 可以解決自己在意的問題

目前這幾項的交集就是軟體開發了。

前陣子跟室友討論我到底是喜歡做產品,還是喜歡寫程式,一時之間我也答不出來。雖然目前花比較多時間在做產品,但那通常是因為眼前有個問題不得不靠做產品來解決,而寫程式則是做產品的必要技能,所以可以說兩者都喜歡?或者,也許我最喜歡的其實是解決問題本身,只是因為天生是適合宅在電腦前的個性,所以選擇了做軟體產品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吧?

額,寫到這裡,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我好像找到答案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