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6日 星期五

blogging | 寫作

最近一兩年莫名突然變得很常寫部落格,直到前幾天才想通為什麼...

上次 思考部落格要拿來幹嘛 是五年前的事,當時是覺得該寫點什麼,但又沒什麼好寫 XD 現在則是有東西要寫,但寫出來後也不知道能放哪,就自然放到部落格上惹。

寫著寫著,也大概找到些規律。


流程、內容、風格


首先是流程上的規律,以往感覺部落格跟社交網站之間有點互斥的關係,但真的開始認真寫,才發現兩者原來很互補。基本上就是平常想到什麼就在 twitter 隨手記錄,等零散的思緒長成有結構的完整想法後,就寫成部落格文章,同時引用之前的 tweet 當作某種整理。文章貼出後,連結再分享到 twitter 跟 facebook 等方便留言的社交平台,收集到的留言則成為下一波思想的養分。

其次是內容上的規律,每篇文章盡量都走完一趟「發現問題→探索→形成解答」的過程,換句話說,每篇文章都是某種成果發表。至於成果發表的主題則不限,有比較公共性的,像是研究開放政府議題,也有很個人的,像是發洩自己的莫名創作慾。

至於寫作風格的規律,就維持平常跟朋友喇賽或者回答別人問題的碎碎念語氣,唯一比較需要遵守的準則,是思考點的鋪陳要盡量按照順序,照著一步一步走就能順利到達結論,中間可以運用剪接手法融入分支,但運鏡務必流暢,盡量不要跳躍、折返、製造認知障礙,不然文章的閱讀率越高,就浪費越多讀者的時間。

寫作方式的養成


這五年來,因為參與公民運動的關係,寫作方式改良不少。

參與公民運動過程中,先是在黑客松養成了快速收斂、經常收斂的做事習慣,接著在倡議團體養成了完整佈局、長期鋪陳的思考習慣。兩者 combo 起來就變成前面說的寫作流程,也就是平時用 twitter 做單一思考點的小收斂,收集到一定程度,再用 blogger 彙整成有頭有尾有結論跟解方的思考樹。

目前感覺 twitter 跟 blogger 的組合效率是最好的,因為 twitter 的字數限制,一推只能寫一個思考點,於是內心就會一直保有一股想要把這些點整理成思考樹的衝動,醞釀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部落格文。

如果平時不是用 twitter,而是 facebook 或 google+ 這種可以寫一小篇的,常常會一篇就整理了好幾個思考點,寫完內心的整理慾望會下降,但受到時間軸上的對話氣氛影響,篇幅會自動精簡,所以往往又整理得不完整,最後,在整理慾望已經滿足的情況下,這個不完整就會變成永恆~~~結果就是產生大量沒結論、沒重點、沒有分享價值的社交平台雞肋文 www

身為一介公民


最近因緣際會研究勞基法議題,最後得到一個有點無言的結論:

總之,改變社會沒有捷徑,要靠每個人個一小步一小步的實力累積,而身為一介公民,自然希望盡可能加速這個一起變強的過程。

站穩了公民的立場,寫作的目的也就跟著明確了起來——接下來希望自己部落格上的內容,都是經世致用,對讀者或我自己的下一個生產力專案有幫助的。

後記


嗯,這倒提醒了我,勞基法修法圍觀心得的超級大長文已經寫了四個禮拜還沒好,難道說,我最近在逃避的其實是這個嗎 /OoO/ ...


↑草稿預覽的一隅。

不是我偷懶,是議題真的太難,難到需要做新的圖解 >_< 揪竟是文章會先寫完,還是案子的資料會先看完,還是 GW2 的 living world season 2 會先打完勒?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Oo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