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信誓旦旦跟龜覓說等我成功轉職 F2E 就要回去參加黑客松,結果一直到前幾天,看到這句社群 slogan「崩潰!還要寫程式改造社會!」才深刻地領悟,自己其實已經回不去了。
從一把槌子開始
改造社會的方式有很多種,而每個人手上的槌子各自不同。如果手上唯一的槌子是實做技術,那麼寫程式改造社會,或者更廣義的開源協作改造社會,可能就會成為個人唯一的選項——至少對五年前的我來說是如此。
五年之間,在 g 社群學會了許多新技能,手上的工具變多了,但一天仍然只有 24 小時。於是,當工具多到用不完,自然就會開始在不同工具之間做比較,想要在眾多工具中,挑出揮起來最有效益的那一兩把。
怎樣的工具最有效益呢?這問題在不同的價值觀下,會有不同的答案。以我個人來說,能鬆開視野範圍內最窄的瓶頸,就是最有效益的工具。
最短的木片
剛開始接觸公民運動時,視野範圍內最窄的瓶頸,是像我這種沒有政治背景的普通公民,想參與社會運動,卻無處著力。g 社群的出現是一線曙光,對當時身處資訊社群的我來說,是政治素人參與公民運動的唯一途徑。
幾年過去,g 社群的知名度大增,資訊工具人從一開始的被酸被笑、被當作叛亂份子,變成受到不少公部門跟媒體所歡迎的政治新秀。在此同時,我為了做專案去 NGO 蹲點,視野也漸漸從資訊社群拓展到正統的倡議型組織。於是,在我的視野中,資訊工具人參與政治這件事,已經是攻下的城池,不再是公民運動的瓶頸了。
對我來說,現在的瓶頸在哪呢?前幾天整理出了結論,寫在推特上:
五年過去,水桶最短的一根木片已經不在資訊領域,也不在開源協作的工具或方法論,如何回到紮實的運動組織工作場域裡運用這些工具產生有價值的突破,是目前的瓶頸所在。不瀟灑也沒有鎂光燈的辛苦的落地工程,永遠是進展最慢也是最難切入的部分。 # 已經不是寫程式改造社會
原推文
當理性中立遇上影響力
政治是分配利益的方式。
在不影響資源分配的場合裡,「政治歸政治,OO歸OO」這句話其實是可以成立的。早期在 g 社群做的專案,因為沒什麼實質影響力,所以雖然主題和政治相關,卻沒有政治上的爭議,是一段政治歸政治、工具歸工具、不用想太多、做就對了的歡樂時光。
當能力漸漸變強,真的可以幫助到有政治影響力的團體以後,跳坑也就不得不越來越保守。如果真的有能力影響利益分配,我希望可以好好地做出選擇,儘管力量很小,卻也不想在政治角力的棋盤上,扮演一顆無腦的卒子。
好在並非每個人都跟我一樣的想法,不然大概什麼事都不用做了 XD 這段時間裡,觀察其他跨界勇者引發的爭議,歸納出了一些心得:
擁有技術的工具人,可以在情況允許的時候使用工具。擁有權力的政治人,則決定情況允不允許。隔行如隔山,使用技術工具跟操作權力是完全不同的專業。工具人進入權力場域的常見問題,是無視政治脈絡自嗨地揮舞工具。此時,工具人若沒權力,則淪為裝飾品。若有權力,則是一場災難。
原推文
踏出新手村
在台灣的開源碼社群中,如果說 c 社群是技術取向的新手村,那 g 社群大概就是社運取向的新手村了。遇到對資訊領域有興趣、又不知該從哪開始的朋友,我都會推薦他們去這兩個社群逛逛。
註:這裡的新手村的意思,是對新手友善、適合當踏進公民運動領域的敲門磚,而不是指在這裡的人就是新手。實際上新手村之所以能凝聚,就是靠裡面有一群紫邊的妖魔鬼怪,忙著變魔術的同時又願意毫無架子地照顧新手,這整個正面的環境才能建立起來。跨過公民運動的入門門檻後,想往資訊技術發展的話,可以繼續留在資訊社群,想往議題發展的話,則可以考慮換去議題社群。畢竟術業有專攻,就像議題社群不擅長使用資訊工具一樣,資訊社群也不擅長做議題論述跟政治角力。
註:這裡的新手村的意思,是對新手友善、適合當踏進公民運動領域的敲門磚,而不是指在這裡的人就是新手。實際上新手村之所以能凝聚,就是靠裡面有一群紫邊的妖魔鬼怪,忙著變魔術的同時又願意毫無架子地照顧新手,這整個正面的環境才能建立起來。跨過公民運動的入門門檻後,想往資訊技術發展的話,可以繼續留在資訊社群,想往議題發展的話,則可以考慮換去議題社群。畢竟術業有專攻,就像議題社群不擅長使用資訊工具一樣,資訊社群也不擅長做議題論述跟政治角力。
新手村不會從天而降,多數玩家練完功就出發去打怪,但總要有人留下,維持跟傳承這一切。雖然嘗試過當留下的人,但終究我擅長的是攻城,不是守城。跟著暴民團打下新手村後,吟遊詩人的漂泊本性就開始催促我往下一張地圖前進。
最近一年的心境,大概可以這樣總結吧:
從新手村練完功出來,開始無法滿足於自嗨的歡樂跳坑,而想要追求實際效用的時候,才發現各種傳統組織的重要性。下個階段的公民任務,大概就是想辦法讓工具能為自己所認同的政治力量服務吧?抱著工具無腦萬歲衝鋒的日子真的很爽,但視野變寬以後就再也回不去惹 zzz
原推文
結語
從出現倦怠徵兆、到停止參與黑客松、到寫這篇日記前,一直無法完整地解釋為什麼對社群的興趣不斷下滑。寫到這才終於明白,就跟人際關係一樣,人與社群的關係會改變,是因為大家都成長了,無論是周遭環境、社群、或者我自己。
後記
有幾位比較熟可以直言的朋友提醒,這篇對不瞭解社群的人來說,讀起來會很像是社群無用論。這篇文章背後的脈絡,是一個不幸卡在瓶頸的人,想好好整理現階段的轉變和眼前遇到的問題,以自我中心的角度出發,完全沒有客觀因素在內,就是個 murmur 給自己聽的日記。
我個人目前的瓶頸主要有二,一是程式技術,過去寫的 code 都是能動就好,要再往 production 品質前進的話,需要到業界正規的環境好好蹲馬步一番。二是社會議題,我自己的專長在企畫跟轉譯,這類性質的工作很吃 context,需要跟議題工作者建立長期穩定的夥伴關係,以 blupa 量表 來說剛好落在紅色區塊,因此必須改變作法,無法繼續用純開源協作的模式往下推進。
而我之所以遇到這些瓶頸,是一路靠著吸取社群的養分、跨過前面的無數瓶頸後,才能抵達現在的地方。雖然目前剛轉換跑道,還是家裡蹲的廢柴一根,但不論是 c 社群或是 g 社群,都是將來有幸取得資源時必須想辦法回饋的。
每個人在不同階段參與社群,都會產生不同的心得,如果想要瞭解參與社群是什麼感覺的話,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報名下次的 c 社群研討會或 g 社群大松,或者多翻翻別人寫的心得文,會看到很不一樣的視野。這篇衰人的不幸 murmur,跟之前幾篇正能量心得文一樣,都只是茫茫社群海中的一個小點,也只對我自己有價值。屬於你的社群體驗,要親自跳下去嘗試,才能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